朱翊镠(明朝潞王)

朱翊镠,生于1568年3月3日,逝于1614年7月4日,乃明朝首位潞王,系明穆宗朱载坖之第四子,与明神宗朱翊钧同为孝定太后李氏所出,兄弟情深。

朱翊镠,一位命途极好的王爷,诞生于隆庆二年,仅在四岁稚龄之时,隆庆六年,他的名字便已赫然镌刻于金册玉牒之上,获封为潞王。

因亲兄朱翊钧登基为帝,且兄弟二人自幼情深,朱翊镠得以不同于其他宗室成员,未被早早遣离京城。相反,他在京师享受了二十年的繁华生活,免去了前往偏远之地“受苦”。

正是在兄长与母亲的庇佑之下,朱翊镠名下的王店、王庄密布于京畿之地,可谓富得流油。

祖训难违,万历十七年,朱翊镠仍依例就藩卫辉府,自繁华京城迁居地方。在此关键时刻,朱翊镠展现出了超凡的情商。

不同于其他藩王就藩时竭力搜刮,唯恐吃亏,朱翊镠却主动将名下产业悉数归还官府,并特别请求由内臣负责管理。

内臣乃皇帝之代表,此举无异于将财富全数交予亲兄,试问,亲哥又怎会亏待他呢?此番情商之高,实在令人赞叹!

正因如此,朱翊镠抵达封地后,屡次上疏恳请增加赡养田产与食盐配额。尽管朝中大臣屡屡以祖制为借口加以阻挠,但朱翊钧作为兄长,始终坚定不移地予以批准。

甚至当景王藩被废之时,朱翊钧特批朱翊镠直接承继了景王那广达四万顷的庞大籍田,此举毫不掩盖他对这位弟弟的溺爱与偏袒。

面对滔天的富贵,朱翊镠并未迷失本心,他深刻理解这一切的根基在于他与兄长的深厚情谊及兄弟间的齐心协力。因此,他始终秉持“我的即是兄长的”这一原则行事。

每当封地迎来丰收,他必会精心挑选一份送入宫中;当兄长因边防建设或重大工程而资金短缺时,他更是慷慨解囊,毫不吝惜。这与明末那些即便王朝危在旦夕,仍紧握钱袋不放的王爷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朱翊镠不贪财、乐于缓解皇帝的急难,这让朱翊钧对这位弟弟愈发看重,此后对朱翊镠的需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展现了大明朝罕见的兄弟和睦、齐心协力的局面。这或许正是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时所期盼的初心所在。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皇太后驾崩的噩耗传来,朱翊镠悲痛至极,以至于废寝忘食,不久之后,他便随母后而去,享年四十七岁。谥曰简,因此后世也称朱翊镠为潞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