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古代王朝统治合法性的代名词)
正朔是历法定年定月之基础。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正月第一天为岁首、元旦。中国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其月份为朔望月,每个朔望月的第一天为朔日。正朔(正月初一)即正月旦,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为中国古代历法每一年的起点。正朔也是“王者岁首”,具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意味,因古人传说夏商周三代易姓而治,新王皆改前朝正朔,作为政权更替的象征。(比如: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宣告元朝已经灭亡,现在的称霸中国是大明,应奉大明为“正朔”来朝贡。)
因为计算历法,确定时间,须要具备天文知识,观测天文。因此,在上古之时,计算历法与授时被认为是与上天沟通的重要形式,只有部落领袖和统治者才有权进行。甚至于直到清代,私习天文都被认为是有谋反之意。所以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常通过颁行历法以强调自己合法。在汉代以前的朝代多会采用不同于前朝的正朔,也就是改正朔。虽然汉朝以后很少改正朔,但改年号与颁历法仍然是皇帝体现权力的重要手段。旧时历书称为皇历,盖因历书必由皇帝所颁。
《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孔颖达礼记正义疏:“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
因为正朔是天子权力象征,所以在王朝更迭之际,奉何正朔也同时表明了政治取向。例如,孔子在《春秋》中,每年之初必称“某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也就是说,鲁尊周文王所定之正朔,以示鲁忠于周。而因鲁桓公弑君而立,桓公三年至八年,及十一年至十七年,《春秋》只称“某年春正月”,曰桓无王也。
全文转载自维基百科,部分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