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明朝中后期名臣、清官)
文章目录[隐藏]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又字国开,号刚峰,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广东番禺,明朝政治家、言官、清官,举人出身。
家世背景
十世祖海俅是南宋时军官,由福建迁往广东番禺,四传至海逊之,为明初广州某卫军官。海逊之之子海答儿,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海南,迁居琼山县,是海瑞的高祖父,其后代弃武从文,成为望族[3]。海瑞祖父海宽,中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举人,曾官福建松溪县知县。从伯父海澄,登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早年从学
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年1月23日),海瑞出生。四岁时,父亲海瀚去世,由母亲谢氏抚养长大。海瑞为生员时,即对“心性”、“致良知”学说颇感兴趣,并对读书人为求取功名专研八股的行为表示鄙视[9],奠定了日后崇陆贬朱的学术思想。
中举前后
海瑞不善应试,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十七岁时才中举,多少得益于乡试时写下的名篇《治黎策》。他既反对与黎人议和,也反对“宣传教化”之策,主张以大军进剿,设立州县,迁徙汉民,把黎人赶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京会试时,又上《平黎疏》,继续宣扬其主张。三年后再次参加癸丑科会试不中,遂决定以举人身份出仕。
仕途初期
南平教谕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海瑞选授福建南平县教谕。当时明朝的法律,禁止教职人员向官员下跪[17],海瑞遵守朝廷体制,参见上官时只是作揖,而身旁两位县学训导则跪拜左右,三人形似笔架,因此被戏称为“笔床博士”。福建提学副使朱衡因此十分敬重海瑞,曾把他借调到正学书院修书。
淳安知县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县知县,任上勤于政事,做了不少实事。如重新丈量土地,平均徭役;对上司送礼只送米酒等物;又减少百姓正税之外的负担。他还擅长断案,邻县不能解决的疑案,也送到淳安请海瑞解决。巡盐都御史鄢懋卿路过淳安,认为招待太薄,遂唆使御史袁淳弹劾海瑞,原本海瑞被擢升嘉兴府通判(正六品),却因此被降调为兴国州判官(从七品)。后来鄢懋卿、袁淳都因为贪污被革职,海瑞才重新升官。
兴国知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降调为江西赣州府兴国县知县。兴国是个穷县,税收不足十分之五。海瑞向南赣巡抚吴百朋上陈《兴国八议》,针对地方利弊提出各项改革,因升职而未及实施。
朝堂之争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因时任吏部右侍郎的朱衡提拔,海瑞升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上《治安疏》,既肯定嘉靖帝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将元世祖牌位逐出历代帝王庙等行为[33];又认为其颓废日久,使得朝纲不振,官员腐败,人民困苦,甚至调侃嘉靖年号的含义是“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34];并指责百官一意媚上,为满足皇帝修道而进贡香料;希望皇帝能重新振作。嘉靖帝读后大为震怒,将疏卷用力甩在地上,但却因内容句句属实,一看再看,无法反驳,最终心中气愤无法平息,因此把他抓进诏狱。户部司务何以尚发觉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奏请释放,又说自己买了40两名贵香料,献给皇帝修道用。嘉靖帝大怒把何以尚抓起来,予以重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冬,嘉靖帝驾崩,隆庆帝奉遗诏命海瑞出狱,又改任为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连续升官,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丞、大理寺左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40]。
巡抚应天
开黄浦江
隆庆三年(1569年)夏天海瑞出任应天巡抚,正好赶上长江发大水,江南被淹。此前明廷曾多次疏浚吴淞江,治理了几十年都没有成功。海瑞一上任,实际考察,发现黄浦夺淞势不可免,决定另辟蹊径,将黄浦江改为主河道,经过几个月的治理,解决了数十年的水患。黄浦江畔的上海县也由此发展起来,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
清退田地
海瑞当上江南巡抚时,首辅徐阶家族世代共占田二十四万亩,百姓向海瑞投牒讼冤者日以千计,海瑞要求徐阶退田,徐阶退了一些,海瑞并不满意,弄得徐阶很难堪,最后退了一半的田地。此时海瑞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
晚年失势
海瑞巡抚应天半年后,被改任南京粮储。
万历十三年(1585年)以荐被任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但都没有实权。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三日,卒于任上。去世的前几天,海瑞退掉了兵部送来的六钱银子。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到海瑞家收集遗物,仅余葛帏旧衣,无以为殓,不禁潸然泪下,幸赖同僚捐治葬具。赠太子少保,谥忠介。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
学术
尊陆崇王
海瑞对心学创立者陆九渊极为尊崇,思想亦以陆九渊的学说为根本,认为万物唯心,心外无物。对于理学家批判陆九渊的学说像禅宗,海瑞亦予以反驳,详细辨明了心学与禅宗的区别。对于明朝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海瑞称其为“多才多艺的圣人”,对王守仁的“良知”、“慎独”思想亦多发明。
批判理学
海瑞大力批判程朱理学,曾说朱熹虽然读书很多,但所学“支离破碎”,后人师从朱熹,就更不如了。明朝科举的八股文考试以程朱理学为标准,海瑞因此很晚才中举,还是靠策论写得太好,博得考官同情。而两次会试都落第了。
知行合一
海瑞在行动上亦反对程颐所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他曾因婆媳矛盾与妻子许氏离婚,劝其改嫁,并借钱为其办嫁妆。在淳安知县任上,又禁止民间溺杀女婴的陋习。成为应天巡抚后,又下令容许辖区内寡妇改嫁。
家庭
海瑞父亲海瀚在其四岁时去世,由母亲谢氏抚养长大。前妻许氏,育有两女。后因与谢氏失和而离异。继室潘氏,一个月不到又离异,再娶王氏,和谢氏相处和睦。生长子海中砥、次子海中亮,俱早夭,又生一女。先后纳妾邱氏、韩氏。邱氏自缢而死,韩氏生一子海中期,亦早夭。
争议
追赠官衔
《明史》记载海瑞死后追赠“太子太保”,流传甚广。而明朝人为海瑞所作传记多写作“太子少保”,海瑞墓前的明代碑文也写作“太子少保”,明朝二品官员亦无追赠太子太保的惯例。
罚胡公子
明朝后期一些笔记记载:海瑞为淳安知县时,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驿站,鞭打驿站的办事人员,海瑞于是说这个胡公子肯定是假的,将其所带的几千两白银都罚入县里的仓库,并向胡宗宪报告,胡宗宪竟拿他没有办法。《明史》把这个故事写入海瑞本传。但天启年间有官员黄秉石实地考察淳安,发现淳安根本没有驿站,当地人也不知道有这回事。海瑞自己也曾说“淳安无驿递”。黄秉石认为这个事情是假的,他还说后人把许多不近人情的事情附会在海瑞身上。
杀女传闻
明末野史笔记《见只编》曾记载海瑞因为五岁的女儿拿了男仆一个饼,就大怒将其饿死。与海瑞同时代的御史房寰则称海瑞的女儿被其缢杀。但海瑞杀女传闻却从未记载于正史中,极可能是子虚乌有之事。
文学形象
后人依据其刚正不阿、为民伸冤之形象创作《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海公案》等公案小说以及《海瑞罢官》等戏剧。
民间信仰
根据台湾高雄左营启明堂扶鸾显示,海瑞因生前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身后为上天敕封为台湾府凤山县城隍,并为该庙鸾堂之正主席,然而主祀凤山县城隍的凤邑旧城城隍庙未将此一说法写入该庙之官方沿革。
基于维基百科声明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维基百科声明原文)。全文转载自维基百科,部分内容有删减或者修改,以下是维基百科原文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7%91%9E。全文不代表站长观点,站长仅是基于维基百科的分享精神,做内容分享。